奔馳即將在中國開展自動駕駛L4級測試、文遠知行獲準在美國進行自動駕駛汽車載客測試、英偉達和聯發科合作開發的AI PC芯片……生成式AI在多個領域正在加速融合與快速迭代。
中國AI大模型
作為生成式AI核心技術之一的大模型,在我國多個領域的融合應用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態勢,尤其是在工業等產業應用場景應用中,中國AI大模型不止會聊天,也正在突破傳統行業的技術瓶頸,帶來顛覆性的變革。
而“中國AI大模型的應用落地方向究竟在哪里?”這個話題成為當下最核心的關注點。
日前,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所專家在8月初召開的“AI大模型應用場景”產學研融通創新活動——產業問題專家研討會上談到AI大模型應用方向時表示:“大模型的實際應用價值正在受到多方關注,市場希望大模型能夠解決工業化問題,推動生態力和新型工業化發展,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聊天、生成視頻和圖片的層面。”
火山引擎生態合作專家也提到:“大模型C端應用產品用量最大,而企業級客戶對模型精準度要求最高,B端企業級應用還沒跑出來,如何將模型適配到產業發展上是個難題。”
那么問題來了,中國的AI大模型想要將AI大模型適配到產業發展上,有效轉化為實際的產業價值,在其實際應用落地過程中會遇到多少挑戰?
技術方面
首先是模型幻覺問題,大模型幻覺問題是一直存在的,生成的一些看上去比較合理,但其實是不正確的答案。對于生產制造企業來說,這個風險隱患是不能有的。
其次是基礎通用大模型能力不足,模型迭代較慢,關鍵技術依賴國外,多訴求下的專業模型建模存在技術困難。例如三峽提出的問題,安全角度出發,要求水位盡量降低,水位過高當洪水發生時會有安全隱患,發電需求角度出發,要求水位越高越好,水位高、水頭高發電量就大,這時兩方的需求是矛盾的。在這種多訴求目標下進行基礎建模,大模型廠商的能力可能還是不足的。
最后是數據質量的問題,例如,國產模型生成視頻經常出現外國人臉的現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發現,一是國內的視頻資源不夠豐富,所以必須用國外的影視資料來進行訓練,二是即使能夠獲取國內視頻數據,企業也會擔心肖像安全隱私問題,不敢使用。
智源研究院專家表示:“國家一直在倡導數據先行。數據雖然看似特別多,但是真正用起來的高質量的數據非常非常少。行業數據、專業數據等高質量數據難以獲取,這些數據大量都掌握在企業端和專業的機構端,渠道的打通是問題。”
此外還有多模態的、異構的數據的整理和處理是目前工作的難點之一,它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原系主任、教授周立柱表示:“創建人工智能大模型,建模和算法占20%,數據準備占80%。建立不同的模型,需要選擇不同的數據。數據選擇以后進行數據清洗,數據清洗完以后數據增強之后數據混合,最后再數據集成。但這一系列的步驟需要大量的人力,需要這個生態系統里面的很多工具進行支持。”
算力方面
國內算力缺口不斷擴大,尤其智能算力。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原系主任、教授周立柱還表示:“高端算力尚未實現自主可供,關鍵就是只能自主發展了。比如算力中心的安全運營需要相關設備場上的創新支持,算力中心安全涉及的問題很多。”
科智咨詢研究總監弓瑞峰表示:“算力方面主要是高端算力不足,工信部數據顯示,總算力美國35%,中國31%,差距較小;智能算力美國45%中國28%,中美差距較大,高端算力的不足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國千億以上參數大模型訓練算力不足,大模型能力受到影響。”
此外,如果要建千億以上的大模型,訓練數據需要包括上萬塊卡,智算中心運營壓力非常大。在智算中心,一臺GPU一臺服務器可能要上千瓦的耗電量,功耗非常大,有時候普通機柜跟一個GPU服務器機柜耗電量可能相差十倍,電費也可能相差十倍。
不僅如此,大模型在應用落地過程還缺乏場景需求,一方面企業行業有需求,另一面行業熱度也在降溫,到底算力支持跟不跟得上,業務本身到底能不能做大模型,技術到底可不可達以及安全性,數據歸屬等問題都有不確定性,所以企業場景落地還在摸索。
業內專家還表示,在新能源行業很關心這個大模型是怎么發揮它的價值,在落地過程中發現,很多生產單位其實對于問答用大模型來做問答不是特別感興趣,更關心成本問題。
其次是技術人才,在大模型場景落地中,會遇到技術方懂技術不懂業務,客戶懂業務不懂技術,雙方溝通成本較高,懂技術又懂業務交叉型的人才少,例如醫療領域,有醫療背景又懂技術的人是能幫助技術大模型落地重要環節。
現誠邀AI大模型應用場景解決方案及數字化轉型企業踴躍申報參與由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主辦的"產學研融通創新活動"——《AI大模型應用場景》案例集評選。
“AI大模型應用場景”產學研融通創新活動
2024年6月,率先啟動“產學研融通創新活動”,本活動由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主辦,中關村產業技術聯盟聯合會、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數據中心委員會(CIDC)承辦,數字開物、中國IDC圈協辦,聚焦AI大模型場景應用上中下游企業,面向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央國企及行業龍頭企業、中國優秀大模型企業及大模型解決方案企業、支撐AI大模型的算力基礎設施領域企業全面征集優秀企業案例,全方位彰顯國內外數字領域領先企業在中國產業數字化進程中的突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