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以“共筑綠色算力大生態 共創人工智能新未來”為主題的2025綠色算力(人工智能)大會在呼和浩特舉行。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正式發布《綠色算力發展研究報告(2025年)》(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通過研究綠色算力發展態勢,深化全球和我國綠色算力發展的政策、產業和技術應用現狀和趨勢研究,總結區域綠色算力實踐案例,為推進綠色算力技術、產業及應用發展提供參考。
2024年至2025年,我國在算力領域密集出臺多項國家政策,聚焦綠色低碳、算電協同、算力調度與普惠應用等方面。東部地區重點推動算效提升和算用協同,西部地區重點推動算電協同發展。其中,內蒙古和林格爾集群要求新建數據中心PUE≤1.2、綠色等級4A以上,推進綠電消納示范基地建設。
《報告》指出,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算力產業快速發展,依托自然冷卻優勢和穩定網絡,形成數據中心、綠色算力、人工智能發展格局。該地區年平均氣溫6.2℃,網絡帶寬充裕,電力供應中86%為可再生能源,高于綠色算力需求。
“綠色算力是指圍繞著算力的生產、供給、運營和應用的全過程,通過統籌推進算力設備、算力載體、算能協同和算用協同幾個環節的綠色化體系化建設,來實現高質量算力綠色低碳發展。”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在發布與解讀《綠色算力發展研究報告(2025年)》時表示。
綠色算力發展框架
王志勤院長分別從算力設備、算力載體、算能協同和算用協同四個方面詳細介紹了綠色算力發展態勢。算力設備和算力載體是綠色算力創新發展的基礎底座,反映了綠色算力的發展水平;算能協同是綠色算力創新發展的堅實支撐,反映了綠色算力的建設條件;算用協同是綠色算力創新發展的牽引拉動,反映綠色算力的需求和應用狀況,四大方面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她指出,展望未來,我們主要是從四個方面協同發力,一個就是政策保障,要完善綠色算力政策的頂層設計,開展綠色算力區域的試點示范,加強綠色算力標準規范的制定,健全國際合作機制。二是在技術創新方面,強化算力設備、算力載體、算電協同和算力互聯調度等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三是建立綠色算力產業鏈協同的創新體系,完善相關產業支持配套的服務。四是應用拓展,建立綠色算力消費領域機制,加強綠色算力行業賦能千行百業。
在算力設備綠色化方面,我國算力設備整體效能不斷提升。截至2024年底,我國算力總規模達到280EFLOPS,算力總規模近5年平均增速近30%,存力總規模約1200EB,先進存儲容量占比超過25%。當前,內蒙古樞紐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集群數據中心項目46個,數據中心機架總計52.2萬標準機架,上架率超70%,平均PUE為1.185。總算力規模約10.1萬P,其中智算占比超95%。在存力方面,和林格爾集群片區總存力規模達33952PB, 其中先進存儲規模為5019PB,占比達44.3%。
在算力載體綠色化方面,我國算力基礎設施綠色化發展特征顯著,數據中心單機架耗電量及PUE持續降低。截至2024年底,全國在用數據中心標準機架超過900萬標準機架,平均電能利用效率(PUE)降至1.46,超140個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等級達到4A級以上。其中,坐落于和林格爾新區的中國移動呼和浩特智算中心,通過冷板式液冷技術的應用,將平均電能利用效率(PUE)降至1.15以下,一年能夠節約1719萬度電,節省電費約619萬元。
我國2019年-2024年數據中心標準機架數
在算能協同綠色化方面,我國推動算能協同破解算力能耗瓶頸。《報告》表明,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預測,2024年我國數據中心用電量達到1660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比例達到1.68%,單位算力電力消耗約為5.9kWh/EFLOPS,數據中心碳排放總量為0.859億噸。西部地區如內蒙古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集群創新“以荷定源”模式,要求風電、光伏項目建設規模嚴格匹配數據中心負荷需求,實現物理級綠電溯源。
在算用協同綠色化方面,綠色算力已深度融入能源、制造、零售、交通、建筑等關鍵領域,當前中央企業上云覆蓋率超過86%,有效助力傳統產業“上云用數賦智”和節能減排目標實現。以和林格爾新區為例,其算力產業充分融合本地特色制造業資源,特別是在裝備制造、新能源、智能工業領域表現突出。依托內蒙古豐富的資源與傳統產業基礎,園區發展了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核心的數字化轉型服務,助力制造業智能化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
過去三年,依托良好配套條件,和林格爾新區吸引了大量頭部企業在數據中心及智算領域落地,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集群。區域內已建設成中國移動(呼和浩特)數據中心、中國移動呼和浩特智算中心、中國電信云計算內蒙古信息園、中國氣象局氣象超算中心、九州智算中心、內蒙古云著智算產業園、并行科技內蒙古新型算力基地等算力基礎設施項目,服務百度阿里、騰訊、搜狗、網易、中行、農行、建行、交行、內蒙古等金融、政企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