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個人信息泄露已成為了一種現象,從大學生被騙猝死和自殺,再到大學教授被騙千萬,民眾的個人隱私信息被泄露的問題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很多人單純的認為個人信息泄露是相關機構和部門監管的問題,
這種現象確實存在,但是是否有人想過,自己信息被泄露其實自己也是"幫兇"呢?下面是在咨詢一位資深的網絡安全工程師之后,并收集整理的幾個小技巧分享給大家。
一,舊手機,換新手機時,很多人會將舊手機轉賣。盡管很多人將舊手機恢復到"出廠默認設置",甚至將其格式化,但通過技術手段,專業人員還是可以把舊手機里的短信、通訊錄、軟件甚至瀏覽記錄等全部恢復,就連支付賬號、信用卡信息也可能被還原。
這些信息泄露的情況只是被動的,只要加強防范就可以避免。然而還有一些信息往往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的"主動"貢獻出去的,比如在社交平臺的交流中,個人信息往往就暴露在網上,而這個信息是可以被所有人看到的。再比如說,找工作時的個人簡歷,人們常常在網上找工作,個人信息很容易就被他人查詢得到。小編提示,無論在什么場合,一定要注意隱藏自己信息,安全第一嘛。
還有一種情況是最容易被人們忽略的,就是手機中的APP.如今人們安裝手機APP的時候往往都不會留意,APP所需要的權限很多,比如訪問聯系人、通話記錄、短息等等。而這些未必是APP必須用到的權限,網絡安全工程師提醒我們,可以通過手機設置或安全軟件禁用這些權限,以達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會不會有人會想,自己的數據傳到APP運營商那里很安全啊,這里說的是不是在危言聳聽小題大做了?實則不然,有些信息不一定是一些采集和應用民眾個人信息的部門、單位有意泄露的。
>>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