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飛地
在此前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發展專項行動計劃》中提及,要完善“東數西算”利益分配機制,鼓勵東部與西部地區“結對子”,開展“算力飛地”、“以數換地”等形式合作。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政策提及“算力飛地”,此前如2023年12月,深圳市發布的《深圳市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5)》中就提到,要積極探索“算力飛地”發展模式。
算力飛地與東數西算
飛地是一種跨行政區域經濟合作的創新模式,通過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實現兩地資源共享、產業共建、經濟共促。算力飛地,顧名思義,是指將數據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設置在地理位置優越但本地需求不足的區域,通過遠程調度和管理,實現算力的跨區域流動和高效利用。
在我國,算力產業布局從全國的算力需求和能源供給綜合考量,設定了“全國一體化算力體系”發展格局,也即“東數西算”工程。
對于東部地區來說,具有豐富的產業需求、算力需求。相比之下,西部地區則具有廣闊的土地和優質的風、光、水等新能源。但在實際的算力建設中,由于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地域性與服務對象的跨區域性矛盾,很難真正組合東西地區優勢,形成有效的算力布局。
在此背景下,算力飛地不僅有助于緩解東部地區算力資源緊張的問題,還能促進西部地區數據中心產業的發展,形成東西部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一般來講,飛地分為“飛入地”和“飛出地”,但這其中“飛”的不是“土地”,而是優勢的政策、資金、項目、人才、資源等等。通過將“飛出地”的優勢資源和要素輸入到“飛入地”,實現雙方的共贏。
“飛入地”與“飛出地”
一種典型的算力飛地模式則是西部地區為“飛入地”,東部在西部設置算力飛地產業園。這種模式與簡單的西部建設算力中心并向東部輸送算力不同在于,算力飛地本質上屬于東部轄區,可以獲取的不僅僅是優質、低成本的算力,也包括本地的數字經濟業務。而對于西部“飛入地”來說,獲取的這是產業、資金、人才等的引入和長久發展機遇。
位于韶關的華南數谷智算中心就是這種模式的算力飛地,是深圳與韶關合作共建的算力飛地項目之一,已經于2024年3月投產,首期建設目標是建設16000P的異構算力池【項目詳情見:算力中國丨華南數谷智算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新引擎】。《深圳市算力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5)》發布后,深圳提出規劃建設韶關、貴安等數據中心產業園,鼓勵深圳市企業通過自建、合作、租用等形式在深圳對口幫扶城市建設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
反過來,西部地區也可以在東部設置算力飛地產業園。這種飛地可以讓飛出地企業更容易接觸到東部地區豐富的市場資源,并且更容易在當地尋找到產業鏈合作伙伴,形成產業體系。而對于飛入地企業來說,可以在飛地產業園享受到飛出地的產業政策,形成更好的市場競爭力。
比如位于北京的寧夏樞紐節點京津冀“飛地園區”則具備六大優勢,即:享受寧夏各種政策優惠條件;享受“飛地園區”房租或工位的租金補貼;享受優惠的算力,實現算力自由;享受對接寧夏應用場景的支持服務,參與寧夏示范項目建設;享受來自寬帶資本數字生態系統的賦能,與更多非凡企業共創非凡事業;享受本地孵化器的一切便利條件。
算力飛地與綠色發展
對于數據中心企業而言,算力飛地布局具備更加切實的利益與發展保障。同時也將推動數據中心企業主動選擇更加具有產業優勢的地區進行布局,比如在西部地區建設算力中心,同時享受低成本的能源、土地政策,以及東部的產業和市場資源。
因此,算力飛地模式更加有利于數據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向能源豐富、氣候適宜的地區遷移,如西部地區,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如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從而優化能源結構,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從長遠來看,算力飛地模式與算力綠色發展的結合是企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全球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綠色發展成為全球共識。因此,將算力飛地與綠色發展相結合不僅符合企業自身的利益需求也符合社會整體的利益需求。
8月27日,中國智算產業綠色科技大會將在上海舉行。大會以“綠色智算,新質發展”為主題,由中國IDC圈主辦,上海市通信學會“算力浦江”專業委員會協辦。
大會將邀請政府主管部門領導、知名學者、業內專家、研究機構、設計院、運營商、智算中心項目方、能源企業、液冷企業、設備廠商、建設集成方等,圍繞包括《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在內的算力綠色轉型話題進行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