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內11家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備案的AI大模型產品將陸續上線,面向全社會開放,8個企業/機構的大模型位列第一批名單,包括“智譜清言”“文心一言”等。這意味著AI大模型的競爭將越發激烈,同時也意味著更大的智算需求正加快到來。
根據數據,智算其實已經成為算力增長的主力軍,截至今年6月底,智能算力規模同比增長約45%,超過算力總規模30%的增長速度。AI 大模型的開放無疑會再次推動增速的提升。而海量智算需求引發智算中心的興建,對西部樞紐節點所在地區(下稱“西部樞紐”)將產生重大影響。
更契合的產業機遇,促進供需兩端增長
對比智算中心與傳統數據中心,兩者存在著一定相同點,如均需要低PUE、低用能與碳排,高效、綠色運行。但兩者的差異也較為明顯,如智算中心功率密度更高,制冷需求更大;如智算中心需對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的參數進行訓練,相較于多數傳統數據中心,智算中心對電費更加敏感,是典型的能量敏感型業務,這也是西部樞紐更加適合建設智算中心的重要原因。
一個單機柜30KW,共計1000臺AI高密度機柜的智算中心,其月消耗電量可達2160萬度電,東西部每度電0.1元的差異也會帶來上百萬成本的區別。此外,西部樞紐還可能提供其他優惠政策和稅收減免,這無疑更加符合智算中心的業務需求。
同時,西部樞紐有著豐富的自然冷源與綠電資源,可以更好的滿足智算中心綠色化發展需求。
以寧夏中衛為例,其新能源裝機占比84%,2022年上網新能源電量124億千瓦時。今年4月中衛電網新能源出力、新能源發電量雙創歷史新高,新能源日發電量7271.3萬千萬時,新能源出力536.8萬千瓦。
西部樞紐在網絡方面也有著重大發展。其中,寧夏更是國為數不多的“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雙中心省區。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地處中衛,距離全國各大城市均在2000公里以內,如今已全面開通至京津冀、長三角、成渝、粵港澳大灣區等重要城市直達鏈路,與全國90%以上地區光纖直連傳輸時延在8到20毫秒以內,能夠有效滿足智算中心在算力輸送上的需求。
電費、綠電上的優勢,加上網絡建設等,西部樞紐更好的契合智算中心業務與建設需要,將成為智算中心建設的主要場地。而在智算需求爆發下,智算中心將實現更高的上架率,促進供需雙方共同增長,帶動西部樞紐產業鏈的良性發展,為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底座。
加快轉型升級,推動智算布局
智算帶來巨大的市場機遇,西部樞紐又有著優勢性的條件,這推動西部樞紐在產業層面上的變革優化,智算布局明顯加快,主要體現在政策引導、算力調度平臺構建及項目建設上。
政策層面,多地推出政策條文,加大智算中心建設扶持力度。
以寧夏為例,8月,寧夏發布《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促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加強智算資源統籌供給”,并圍繞此提出做大智算規模、推動數據開放、做大數據供給、構建算力網絡、優化算力調度、支持自主可控六項舉措,其中明確表示將提供包括資金在內的多項支持。
算力調度平臺層面,多地投入相關平臺的建設,以此來加強不同區域的互聯互通,更好的為更多區域提供算力支持,優化供需分配,提升算力使用效率,實現降本增效。
西部樞紐在此方面走在了前列,2月,由中國電信寧夏公司、數字寧夏公司、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等共同建設的“東數西算一體化算力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營。這是國內首個支持算力交易調度的應用系統,為智算、超算、通用算力等各類算力產品提供算力發現、供需撮合、交易購買、調度使用等綜合服務。
項目建設層面,西部樞紐規劃、建設、落地的項目不斷增加,算力服務能力得到持續提升。
以近期來看便有多個項目建成、發布,6月,西部首個面向市場的千卡級AI訓練集群——中國移動(寧夏中衛)數據中心(智算中心)建成;8月,“萬卡+”智算基地發布,其充分利用寧夏區域地理優勢,采取業界領先的GPU算力平臺,對外可提供超萬卡規模的算力服務。
除此之外,在人才培養、技術革新等方面,寧夏中衛等西部城市也在進行積極布局,并在進行多方面的探索。
9月16日,寧夏中衛將舉辦以“數聚中衛 算引未來”為主題的2023云天大會。大會由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廳,寧夏通信管理局,中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將探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產業在數字經濟時代的戰略意義和發展趨勢,并分享中衛數字產業發展經驗和成效,共話技術創新,共謀產業發展。
為了展示中衛市在算力產業方面的成就和發展前景,同時促進與業內專家、企業代表的交流合作,由寧夏回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自治區通信管理局、中衛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數據中心委員會、寧夏中關村產業園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2023云天大會將于9月16日在寧夏中衛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