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全國首個海上風電融合型海底數據中心示范項目在上海臨港新片區正式開工建設,標志著我國在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發展領域邁出了創新性的一步。該項目被視作繼海南陵水全球首個商用海底數據中心之后的“2.0版本”,通過將算力基礎設施與海上可再生能源直接結合,旨在為解決數據中心高能耗問題提供一套全新的“中國方案”。項目預計于今年9月正式上線運營。
項目核心:風電與算力的直接“聯姻”
據項目技術集成方上海海蘭云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洋介紹,該數據中心在結構上分為水上與水下兩部分。水下是項目的核心——由多個膠囊艙組成的高功率智算服務器集群;水上則是配套的平臺,集成了基礎的電力和暖通設施。其最大的創新之處在于“融合”,它并非簡單地將數據中心建在海上,而是直接與現有的海上風電場進行一體化建設。
這種融合模式帶來了顯著優勢。風電場如同一個巨大的“海上插座”,數據中心的膠囊艙可以直接接入,實現源源不斷的綠電直供。更重要的是,項目能夠完全復用海上風電場已有的海底電纜和電力接入設施,從而大幅降低了建設成本。據測算,與傳統陸地數據中心相比,這種融合建設模式可將建設成本降低30%以上。
破解“電老虎”困局:海底數據中心的天然優勢
數據中心產業的飛速發展伴隨著巨大的能源消耗。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張向宏指出,數據中心運營成本中近70%為電費,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電老虎”。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顯示,全球數據中心的用電量已與整個英國的耗電量相當,并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翻倍。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崛起,其新增設備的用電量堪比一個中等國家的總耗電量。因此,實現算力與電力的協同發展,尤其是與綠色電力的協同,已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海底數據中心為此提供了獨特的解決方案。首先,它利用深層海水作為天然冷源,通過液冷技術進行散熱,幾乎不消耗寶貴的淡水資源。這一舉措能將數據中心冷卻環節的能耗占比從傳統模式的40%-50%大幅降至10%以下。其次,它利用了廣闊的海底空間,節約了寸土寸金的陸地資源。最后,海底無塵、無氧的穩定環境,為服務器等精密電子器件提供了絕佳的運行條件,能有效減少設備故障率。綜合來看,該項目對比陸地數據中心可減少30%-40%的總體能耗,綠電使用率更是高達97%,其先進性已使其成功入選國家發改委的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清單。
戰略意義:優化算力布局,服務沿海經濟
該項目選址上海臨港,具有深遠的戰略考量。全球超過一半的人口和60%以上的GDP集中在沿海地區,這些區域同樣是算力需求最旺盛的地方。將數據中心直接部署在沿海,能夠為這些核心經濟區提供低時延、高效率的算力基礎設施。上海作為人口、經濟和算力需求高度聚集的城市,正是該創新模式的最佳應用場景。項目建成后,將有力支撐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跨境電商、國際貿易及航運等多個關鍵產業生態的發展。
該項目的成功開工,為我國沿海地區乃至“海上絲綢之路”的算力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示范,為未來探索從“瓦特”(電力)到“比特”(數據)的深度融合開辟了新思路。展望未來,數據中心產業與海洋能源的結合還將有更多可能,例如與波浪能、潮汐能、海上太陽能等其他新能源形式的融合,最終目標是實現數據中心的100%綠電供給,推動整個行業邁向更加可持續的未來。
為抓住綠色算力和人工智能發展的好機會,展示和林格爾數據中心集群的建設成果和優勢,持續提升“中國云谷”的知名度,更好地服務國家“東數西算”戰略、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以及算力基礎設施的高質量發展,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將在呼和浩特市舉辦2025綠色算力(人工智能)大會。
大會以“共筑綠色算力大生態 共創人工智能新未來”為主題,誠摯邀請您抜冗出席大會,共繪綠色算力與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