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美國政府就打出了一套AI管制的組合拳:從芯片出口到實體名單,從大模型到自動駕駛。尤其是號稱“史上最嚴厲”的人工智能(AI)相關出口管制措施,即《人工智能擴散出口管制框架》。
說是組合拳,不如說是七傷拳:未傷敵,先傷己。這份框架嚴格限制了全球絕大多數地區的AI發展,而對于最大的AI芯片和技術輸出國來說,這一框架也會反過來限制美國國內科技企業的發展。
因此,框架一出,立即遭致美國國內科技企業的強烈反對,英偉達甚至在官網發文直言“該規則有可能破壞全球創新和經濟增長……削弱美國的領導地位。”
拋開對美國企業的影響不談,但從框架本身看,這一新規將對全球AI和數據中心產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尤其對近年來蓬勃發展的東南亞數據中心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先說馬來西亞的數據中心
近年來,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相對豐富的電力資源和政府的大力支持,馬來西亞吸引了大量數據中心投資,成為東南亞地區炙手可熱的數據中心樞紐。據媒體統計,馬來西亞2024年全國已經建成54數據中心,另有61個在建。
而根據SemiAnalysis的數據,僅在馬來西亞柔佛州,短短幾年內就有約3吉瓦的關鍵IT容量的數據中心正在建設中,這相當于Meta在2024年初全球數據中心容量的總和——對于這樣一個國家來說,這些數據中心的建設是遠遠超出了需求的。
顯然,拜登政府認為,許多在馬來西亞大規模投資數據中心的企業,其目標客戶正是那些希望繞過美國出口管制、獲取AI計算資源的實體。當然,新的政令也不僅僅針對馬來西亞,而是所有有可能出現同一狀況的地區。
包括美企在內的全球管制
管制框架將世界各國劃分為三個等級。美國及盟友共19個國家、地區為一級地區,可以獲取最大的權益。三級地區就是禁售的對象。此外,全球所有其他國家和地區均被列為二級管制區域,需要在美國的嚴格限制下獲取AI資源。很多原本的美國盟友,如新加坡、菲律賓以及部分中東國家等,也被列入了二級區域。
對于二級區域,美國提出了一個漸進的算力限制計劃,即每一個獨立的國家區域,可以獲取的算力是有上限的。考慮到科技發展,這些算力限額會逐年做一些增加。按照H100芯片的算力計算,在2025年,單一區域最多可以獲取4萬片H100芯片。到2027年末,這一限制可能放寬至32萬片。
二級地區算力限制規劃及對應芯片數量(制圖:SemiAnalysis)
顯然,對于大一些地區來說,可能一個企業,就能消耗掉這些芯片。因此,這一禁令不僅僅會限制二級地區國家的AI產業發展,也會造成內部企業為AI算力資源的相互斗爭。
同時,這一政策也不見得對美國企業——比如亞馬遜、微軟、甲骨文更有利。規定中要求,包括美國在內的一級國家企業,在二級地區建設算力不得超過其總容量7%。這意味著近年來在世界各地積極部署數據中心的美國互聯網巨頭將停下擴張的腳步,甚至一些巨頭需要撤回已經在建的數據中心項目。
必然走向多元化的AI產業
毫無疑問,如果按照美國政府當前的預想,美國本土的大型企業可以更容易的獲得AI算力,從而在發展中一騎絕塵,領先世界其他區域。這必然鞏固美國在AI領域的領先地位,并確保其他地區沒有能力追趕。
但同時,限制了美國企業向第二級市場提供AI能力,也同樣限制了這些企業的海外市場拓展。尤其考慮到他們在第二級國家,如東南亞地區的龐大投資或許要打水漂,這一管制無疑讓這些企業更加難受。
更重要的是,如果這一規則被嚴格執行,那么二級國家地區又如何應對?我們可以想見,一方面,東南亞各國政府可能會積極與美國政府進行溝通,爭取更有利的政策環境,以減少新規對其AI和數據中心產業的沖擊。另一方面,東南亞各國也必然會尋求更多元的發展路線,以推動本土AI產業的發展,培育本土的AI創新企業和云服務提供商,以減少對外部技術的依賴。
一個最有代表性的舉動就是“主權AI”計劃,通過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支持本土企業開發自主可控的AI技術和平臺。這些計劃旨在培育本土的AI生態系統,并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
“主權AI”計劃最早由歐盟國家發起,如今已經成為全球大部分國家的選擇。包括英偉達在內的企業,也是推動“主權AI”計劃的主力。在2024年世界政府峰會上,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明確表示,每個國家都應該建立自己的“主權AI”。
或許對于很多小國家來說,難以真正實現完整的“主權AI”,但不影響他們選擇更加獨立、自主的發展規劃以提升自身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并積極加強區域內合作,共同應對新規帶來的挑戰,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發展機遇。
東南亞數據中心市場新格局
從全球范圍來看,美國新一輪AI管制措施將對全球AI產業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一方面,新規將加速全球AI計算資源的整合和集中,美國大型云服務提供商將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面,新規也將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和合作機會,并推動各國加大對本土AI產業的投入和扶持。
就二級地區來說,美國互聯網巨頭企業將從擴張勢態專為保守,甚至為了保證更重要市場區域的算力供給而撤離。遺留下的算力需求市場空缺,必然會被替代品占據。特別在東南亞、中東等地區,替代品并不稀缺。
二級區域的企業和國家也有很大可能會增加對AI研究的投資,以開發出不依賴受限的美國硬件和軟件的先進模型和算法。這可能導致AI技術的多方向突破,尤其是在模型效率、減少對大量計算資源依賴以及新應用領域方面——這在近期已經有了實際的案例。
可以預見,未來的全球數據中心產業將呈現出更加多元化和區域化的發展格局。東南亞地區在短期內將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真空地帶,而這些地帶究竟會演變為荒漠,還是待開發的處女地,還有待觀察。
對于有意向在東南亞地區布局和發展的企業來說,這更是一個需要積極面對的變動。抓住機遇,就可能在未來的算力產業價值鏈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盡管美國AI管制對東南亞數據中心產業的影響是復雜而深遠的,但帶來的發展機遇卻是轉瞬即逝的。如今這一產業動蕩的瞬間,或將奠定未來數年的產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