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指出,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大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為加強對未來產業的謀劃和引導,工信部等部門抓頂層設計,制定專門的政策文件,前瞻部署未來產業,此外地方政府也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全面布局未來產業。
什么是“9大未來產業”?
2023年8月,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實施方案》圍繞“8大新興產業+9大未來產業”重點領域,提出以推動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和搶抓未來產業發展先機的目標。其中明確,9大未來產業包括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
“未來產業的6大方向”是什么?
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就指出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其中明確了未來產業的6大方向,包括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
9大未來產業
工信部對“未來產業”的政策支持
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又被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中之重。
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重點推進六大方向產業發展,打造未來產業瞭望站,利用人工智能、先進計算等技術精準識別和培育高潛能未來產業。提出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引導地方結合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合理規劃、精準培育和錯位發展未來產業。發揮前沿技術增量器作用,瞄準高端、智能和綠色等方向,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新動力。
為推動未來產業發展,《實施意見》還提出了包括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促進成果轉化、打造標志性產品、壯大產業主體、豐富應用場景、優化產業支撐體系等一系列重點任務和措施。《實施意見》還強調要圍繞“鏈”、“圈”、“群”做文章,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打造創新生態圈,形成未來產業集群。
各地方政府對“未來產業”的政策支持
地方政府作為推動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國家政策指引下,也根據自身優勢進行未來產業布局。
北京
例如,北京作為首都在量子科技和通用AI產業方面位居全國首位。數字開物梳理發現,2023年9月北京市發布《北京市促進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根據《方案》,北京將面向未來信息、未來健康、未來制造、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空間六大領域打造未來產業策源高地。同時,通過實施原創成果突破行動、中試孵化加速行動等八大行動,構建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生態。
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北京已出臺了一批推動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政策,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科技服務業2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醫藥健康、智能裝備、人工智能、節能環保、集成電路等5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未來空天技術等未來產業也初具規模。
今年6月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印發《北京市未來產業育新基地建設方案》,《方案》提到加快培育一批未來產業方向中小企業,建設一批未來產業聚焦、基礎設施完善、配套服務專業、優勢特色突出的未來產業育新基地。
上海
上海也搶抓機遇,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早在2022年9月,上海市政府就發布了《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明確了到2030年,未來產業產值達到5000億元的目標。
近日,上海還新設未來產業基金,7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推動上海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提到,新設上海市未來產業基金,重點投向處于概念驗證和中試等早期階段的硬科技領域和未來產業。有序擴大上海市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天使投資引導基金規模。此外《意見》還明確,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加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支持力度,加快元宇宙、綠色低碳等新賽道布局。
7月29日,上海市經信委等六部門印發《關于促進工業服務業賦能產業升級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推動人工智能大模型、知識圖譜、機器學習等技術在產業領域落地應用,加強行業大模型在垂直領域的深度應用。支持產業互聯網平臺運用大模型、人工智能、大數據、AR/VR等新技術開展創新場景建設,最高可資助1000萬元。
安徽
7月29日,安徽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加快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根據該方案,到2026年,安徽省規模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企業營業收入達到15200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數字產業競爭力達到全國領先水平,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加速突破。《行動方案》提出,著力提升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發展規模和能級,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產業,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設置集成電路、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安全等學科專業,開展交叉融合學科試點。
廣州
廣州也積極建設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今年5月,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州市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劃》,其中提到,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領域的數字技術實現新突破。形成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和新型顯示、軟件和信創等千億級產業鏈群。在提升新興領域產業能級上,廣州將做強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產業,加速物聯網與車聯網行業賦能,加快區塊鏈產業創新發展,加快元宇宙產業前瞻性部署。
此外,廣州還推出了《廣州市關于優化空間載體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廣州市2024年建設用地供應計劃》等政策,保障未來產業用地情況,大力支持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量子科技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用地供應。
深圳、浙江等其他省市
除此之外,深圳在機器人、下一代汽車和生物制造產業方面有顯著優勢,并且將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2023年產值達960億元。深圳市圍繞合成生物、區塊鏈等四個未來產業,強化前沿技術研究和應用,推動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
浙江省優先發展9個創新基礎好、成長較快的未來產業,包括未來網絡、元宇宙、合成生物、未來醫療,空間信息、氫能與儲備,前沿新材料,柔性電子等。
與此同時,杭州注重未來產業高層次人才引進,去年8月杭州未來科技城發布行動計劃,設立10億元產業扶持基金,對未來產業高層次人才提供最高800萬元個人獎補;針對未來產業發展中購買算力、芯片設計工具、開展臨床試驗、飛行測試等進行專門補助。
此外,根據新京報財經最新發布的《2024中國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報告顯示,未來產業政策綜合評價來看,26個萬億城市和6個準萬億城市未來產業政策評分總體分為4個梯隊,上海、廣州、北京、杭州、深圳、福州六個城市的政策支持綜合評分在12.5分及以上,領先其他城市。
現誠邀AI大模型應用場景解決方案及數字化轉型中小企業踴躍申報參與由中國科協主辦的"產學研融通創新活動"——《AI大模型應用場景》案例集評選。
“AI大模型應用場景”產學研融通創新活動
2024年6月,率先啟動“產學研融通創新活動”,本活動由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主辦,中關村產業技術聯盟聯合會、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數據中心委員會(CIDC)承辦,數字開物、中國IDC圈協辦,聚焦AI大模型場景應用上中下游企業,面向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央國企及行業龍頭企業、中國優秀大模型企業及大模型解決方案企業、支撐AI大模型的算力基礎設施領域企業全面征集優秀企業案例,全方位彰顯國內外數字領域領先企業在中國產業數字化進程中的突出成就。
尋找數字產業「新質生產力」行動計劃工作組聯合國內權威機構、產業機構及官方媒體共同發起“尋找數字產業「新質生產力」行動計劃”,2024年6月起在全球范圍內正式啟動,通過全球優秀案例發布、走進新質生產力企業及優秀企業頒獎等形式集中展示數字產業優秀新質生產力企業。